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角色作用、承担职责使命,2019年12月19日,由光明日报社联合南京大学主办的“2019新型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智库新征程”主题。我院魏礼群院长应邀出席并在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魏院长首席专家领衔成果“十四五时期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研究”荣获年度智库精品成果奖,宋贵伦教授等成果“珠海横琴物业城市治理模式 自贸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荣获优秀成果奖,下午分论坛成果发布会上,我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赵秋雁介绍了“加强新时代青年诚信建设研究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成果。
魏礼群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本次会议是光明日报携手南京大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光明日报推动新型智库治理的创新做法,对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很有意义。
魏礼群表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就发挥智库作用、建设高质量智库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构建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库体系,着力建设一批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
魏礼群指出,不同类型的智库,自身定位、特点和运作规律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个智库既要坚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智库独特的优势和长处,着力彰显不同智库各自的特征。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做到有特色、高质量、高水平。
魏礼群结合多年在不同类型智库的工作经历表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有科学的体制环境保障和合理的制度政策安排,但更需要智库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基于此,他与大家分享了四个关键词。
其一,方向。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智库,必须紧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谋划、行动。其二,质量。质量是智库的生命。研究问题需要真正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拿起望远镜,从历史的长镜头洞察和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深入研究问题;“立地”,就是拿起“显微镜”,面向实际,察实情、讲真话,以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其三,人才。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智库的关键。要创造良好的智库人文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智库人员的基本素质,既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要有忠于职守的思想境界和科学严谨的良好作风,特别要树立独立思考、唯实求真的治学态度和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研究精神。其四,机制。要从有利于凝聚人才、释放潜能出发,健全智库内部的运行机制、整合机制、准入机制、培育机制、激励机制、供给机制、转化机制,同时还要加强智库与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成果评价机制等,将灵活高效的内部运作机制与科学规范的外部联系机制有效结合起来。
2020年,我们国家将完成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魏礼群指出,“十四五”时期,面对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任务,广大新型智库和智库工作者大有可为。
第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深入研究阐释工作,助推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发展。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针对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思路、办法,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服务,助推重大决策实施落地。
第二,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共识,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正能量。
第三,要大力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城乡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魏礼群强调,身为新时代的智库人,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同奋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贡献思想力量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