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研究生培养

2022年秋季学期 4名博士开题答辩公示信息

发布时间:2022-09-28 来源:  查看次数:

 

一、博士生姓名:  宋苑

年级专业: 2020级社会学

导师姓名: 董磊明

开题时间及地点: 923日下午1400后主楼2226

开题题目:  职业分化与村庄的去总体性——对农村社会变迁机制的一个解读

开题简述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农村内部关联性的认识,多是以滕尼斯的“共同体”、涂尔干的“机械团结”、费孝通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关系和民情的理念型为起点进行演绎。但是,抛开乡村社会的整体结构性特征,用何种概念去界定、涵括中国村庄内部的关联特征与实质内容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通过理论溯源与经验研究的结合,我们认为对中国村庄“总体性”的研究值得深挖。发源于涂尔干学派的“总体性社会事实”,本研究以总体性关系”表示社区共同体内部关系结构、实践互动与秩序规范等各个维度涉及的各个关系的全盘关联性。我们试图以传统理想型的总体性特征为入手点,分析村庄总体性关系的形成基础、形成机制、维度与构成。继而以现实村庄中不同的总体性特征入手,分析不同程度的总体性关系形成的要素与变迁过程。

在中国农村千年未有之“变”中,人的横向流动与纵向分化已经被学界熟知,但职业分化较为忽视。本研究基于在中国中部、东部各地乡村的长期调查发现许多村庄人员就近就业,村庄共同体并未发生明显的空间区隔,职业之间的差别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显在的陌生化,村庄内部的社会伦理和人们的行动逻辑发生剧烈的变化和差异。社会空间的变化同物理空间的变化一样重要,即使农民在村,村庄依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这种变化内在机理的揭示是社会学的迫切任务所在。换句话说,揭示农村社会的内在变迁有许多种路径,本研究将视线集中于其中一条理路,即职业分化如何通过影响村庄原有的总体性关系而使得村庄去总体性,从而发生内在的巨变。

开题组成员:

王晓毅(组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卢晖临 北京大学 教授

李远行 中央财经大学 教授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郑雄飞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开题秘书:黄小芳

 

二、博士生姓名:  谢梅婕

年级专业: 2020级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导师姓名: 魏礼群、董磊明

开题时间及地点: 923日下午1400后主楼2226

开题题目: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的转型及其机制研究

开题简述:

宗族作为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路口”,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另一方面又集中反映了当代农村社会所出现的新的特点。但现在大部分的宗族研究,一方面对于宗族的定义语焉不详,经常“家族”、“氏族”、“亲族”等不同概念混合使用,指向性不明;另一方面往往将宗族作为一个自变量,探讨其对村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影响机制,却并未探讨宗族本身所发生的变化。而对于当前宗族变迁的研究仍然较少,且以宗族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祠堂、族谱等为研究对象,对与宗族相关的日常生活、观念等仍需进一步的解读。而对宗族的变迁机制解读,均较为碎片化,多突出家庭关系、城镇化等单一维度,内在机制的揭示比较有限。

研究者认为,在方法论层面上,当代宗族研究不仅要将宗族置于时代背景,如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模式下,考虑其相关的结构与功能,更应该注意其血缘关系与阶层分化之间的关系、族人的文化心态等。在研究内容层面上,在农村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治理资源的宗族的性质变迁及其变迁机制更是我们需要进行解读的重要理论问题。

本研究旨在基于我国乡土社会面临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理论探讨提出一个宗族分析框架,根据实地调研较为全面地考察现在的人们所称的“俱乐部”式的宗族的组织形态、生活样态、凝聚力和向心力等。通过与传统宗族的比较,了解宗族从血缘地缘共同体到“俱乐部”的变化过程及其变迁机制,描绘出我国乡土社会变迁的一个独特景象。

本研究拟以L氏宗族为个案,辅以其他地区宗族的调研材料,发掘改革开放以来两次宗族建设高潮中的背后动因、发生的事件、过程以及后续、宗族的日常组织形态等,总结两次宗族建设高潮中宗族的主要特征,并比较传统宗族与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试图阐述宗族变化的轨迹及其变化机制。

 

开题组成员:

王晓毅(组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卢晖临 北京大学 教授

李远行 中央财经大学 教授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郑雄飞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开题秘书:黄小芳

 

三、博士生姓名:许茜

年级专业:民俗学2019

导师姓名:朱霞

开题时间及地点:2022年9月29日下午 14:00-16:00 腾讯会议

开题题目:时代潮流中的中式制衣传统与实践:以传统旗袍为例

开题简述:

本文选取技术民俗学的视角关注当下传统旗袍热的现象、旗袍制作技艺的传承,对百年来国人日常生活和服饰传统的梳理与分析,阐释其技艺核心,关注旗袍的制作者与穿着者的服装观念与日常生活。论文利用实践民俗学的理论范式展开研究,探讨服装传统与当代服装实践活动的关系,民俗传统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研究拟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全面搜集、整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历史文献和服饰文物,运用田野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展开研究。

论文计划第一部分从旗袍的源流、民国旗袍与现代生活、旗袍的衰微几个方面描绘民国到上世纪中叶旗袍与传统服装文化实践。其中旗袍与物质生活部分受德国民俗学者鲍辛格的启发,从技术的角度观察穿旗袍这一服装风俗,前人的研究在这方面涉及较少。第二部分主题为当代复古潮流与旗袍穿着实践,拟从汉服与传统旗袍流行的异同、当代女性的旗袍穿着实践、当代旗袍穿着者的身体世界三个视角探讨穿着旗袍的女性历经的文化实践。第三部分关注旗袍裁缝的制衣实践,从传统旗袍制作技艺的当代传承与行业发展、网络时代旗袍制作技艺的习得、旗袍裁缝的劳作景观与日常生活等方面来探寻传统旗袍制作技艺恢复并发展的路径,以及旗袍裁缝群体迅速发展的原因,描绘个体裁缝的日常生活场景。最后,论文拟探讨旗袍圈及其形成,描绘圈中不同行动者们的规则与惯习,探讨旗袍实践对当代人的意义。

 

开题组成员: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开题秘书:2021级博士生 林加

 

四、博士生姓名:李富运

年级专业:民俗学2018

导师姓名:萧放

开题时间及地点:2022年9月29日下午 14:00-16:00 腾讯会议

开题题目:《养性延命录》与南北朝时期生命观念及养生实践研究

开题简述:

与我们朝夕共存的身体,是世界上最精密难得的仪器。而人们是如何认知“身体”的呢?

由古自今,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对身体的认知有何不同?对这精密的仪器又是如何进行保养?似乎在混乱的状态下,人们更能够对身体有深一层的感知和体悟。

 

在历史长河中,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兵荒马乱,南北对立的南北朝则是第二高峰。此时文化和经济皆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儒释道三教交融,门阀制度的盛行,都塑造出南北朝独特的社会背景。南朝道医陶弘景,在其所撰写的养生代表著作《养性延命录》中对当时盛行的养生方法和观念进行了总结,反应出该时期人们的生命观和身体观。

 

本论文将以此书为出发点,运用历史民俗学、传统医学、养生学、民俗学等学术知识及理论,

以文献材料为主体,通过对南北朝时期相关古籍经典的旁征博引,使用文献研究法,和《养性延命录》互相印证、对比和参照,进行挖掘、分析与阐释。

 

对作者生平、成书背景、版本及具体养护方式和原则进行论述;并阐释其生命观、身体观及养护观;并从家族、性别、执业等不同群体切入,探讨其身体认知及养护观的异同。期望丰富身体民俗学的研究资料,作为民俗事象相互应证的论据,尽可能全方位的探讨南北朝民众日常生活知识系统中所折射出的身体观、养护观,及该生命观对后世的影响。以期在思想开放的南北朝中,找出不同的角度阐释身体观,窥见上古之人其“道”的滥觞。

 

 

开题组成员:

林继富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开题秘书:2021级博士生 林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