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科研动态

“乡村振兴中的经济社会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1-11 来源:  查看次数:

  2021年10月28日下午, “社会治理创新大家谈”讲座“乡村振兴中的经济社会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在腾讯会议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主办,特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主讲,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张汝立教授主持学术讲座。

  针对乡村振兴中的经济社会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议题,王思斌教授从我国面临的新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乡村振兴中的政策解读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王思斌教授提出,当前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研究要跟上时代,必须要有和时代相呼应的话语和概念。具体而言是要深入理解把握三个“新”,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全面”的含义是指全体人民、各个不同领域,都要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是指经济领域,而且对于社会学也适用,如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政策角度来讲,或者从社会学及社会工作角度来讲,主要矛盾的变化包含了很多社会政策、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内容。因为不平衡、不充分,就有了社会政策问题,社会政策要平衡,社会结构要稳定,社会服务要重视人民的福利。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为了人民而发展,同时要实现一个相对好的社会秩序。如果从全局角度来讲,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如果农村发展不起来,国内大循环无法畅通。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民生、治理与发展的新聚焦,通过包容性、发展性社会政策以及公共社会政策,制度化地促进民生改善。

  其次,王思斌教授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了乡村振兴建设的战略要求,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行文本分析并指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位一体发展,协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四种治理模式,通过改善民生来实现治理,满足人民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王思斌教授提出,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补民生短板,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和获得感;第二,要实现政策资源与民间资源联动;第三,要实施好经济社会政策,促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第四,要加强乡村的社会基础建设,增强治理能力;第五,要发展社会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最后总结提出,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加强基层党政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发展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策、公共社会政策(社会公共政策),健全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增进农村人民福祉,促进农村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之后,张汝立教授表达了对王思斌教授讲座内容的三点感想:一是时代感很强,涵盖了乡村振兴中的政策与能力,二是责任感很强,王教授具有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三是获得感很强,王教授的讲座教会我们怎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书记赵秋雁教授、副书记王茁、尹栾玉教授、侯静副教授、杜静元副教授等参加线上学术讲座及互动问答。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共50余人参加线上讲座活动。